門窗行業被裹挾其中,越來越強調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。但也有人認為,以用戶為導向的理念沒有錯,但機械的去理解個性化就是錯的,把需求的個性化絕對化、片面化和庸俗化。甚至是拿個性需求作為說辭,無異于編織所謂的創新的皇帝新衣。
滿足用戶需求也必須符合客觀實際
可能很多人認為現在的經濟水平和制造能力,還不足以支撐極端個性化門窗品的需求。目前的個性化還是需要把諸多個性化集合,形成一個個性化的規模化。實際上,以往的產品開發期間做的產品調研、需求調研,都是在做個性化需求的搜集歸納和集合。
通過調研就是把用戶的潛在個性化需求了解清楚,從而有針對性的去研發、創新、儲備新產品,一旦潛在的需求積攢到一定數量級,就可以通過產線迅速轉變為現實產品。這樣才能既滿足個性化需求,又能體現高度智能化生產線的價值。
而隨著互聯網的影響正逐漸深入到門窗制造業采購、制造、產品設計,以及這些不同環節的整合,最后形成基于供應鏈流程的整合創新。同時通過互聯網的普及,廠家與用戶實際上已經大大縮短距離,廠家可以迅速、便捷的了解到用戶隨時出現的個性化需求。
試想,如果用戶的定制個性化需求,是一個極端的、小眾的、難以在現代化產線上生產的,所謂個性化定制還有意義嗎?比如說,一個用戶要求生產一個異形門窗,需求就那么幾扇,你能為此開發一個價值幾百萬的磨具?除非此用戶是個極端土豪,能夠為此買單。
因此,以用戶為導向滿足用戶需求,也必須符合客觀實際。至少是可以在產線上生產且有一定數量規模的需求。問題是,極致的、奇葩的個性化是不是適合門窗這樣高度標準化的產品上。況且,智能化均采取模塊化,而越是模塊化越接近規模化。所以說,用戶為導向不可以極端化和絕對化,符合實際才是真切的。
規模化仍然是中國門窗企業的優勢
實際上,以往門窗企業的任何一個產品創新,都不是憑空而來。好的產品創新是經過用戶需求的調研,找到一類用戶的需求痛點,然后進行研制開發。這樣創新的產品才具有在現代化流水線上操作的可能性。
迄今為止的中國門窗的優勢還是在于規模化,門窗行業的快速發展,就在于形成了產業鏈配套基礎之上的規模。國家倡導的“中國制造2025”,規模化生產也是不可或缺的內容。另一方面不論是在中國,還是全球市場,大眾消費是主流消費群體,支撐著門窗產業的不斷發展。土豪級的極端個性化消費仍然是少之又少,短期內絕不可能支撐中國門窗業的繼續高歌猛進。當然,我們也不應該排斥極端個性化消費,但那個是有專業企業去承擔,而絕非現在的智能化、自動化生產線。
因此,在現今市場需求和生產方式,規模化仍然是中國門窗企業的優勢。如果,以個性化需求做托辭,否認自動化、智能化帶來的規模化,那就有可能犯戰略性錯誤。滿足極端個性化,或許經濟發展到理論上的共 產主義,也就是商品可以極大地滿足需求時才會真真落地。現時還是要尊重市場的基本規律。
下一篇:高端門窗企業正確認識發展之道